过去几年短线炒股配资,银行板块被各种红利主题基金轮番捧上了天。特别是到了2024年中,分红开始从“年终奖”变成了“半年奖”,一波又一波的高股息策略,把银行股从地板上拱到了天花板。杭州银行刚刚创下历史新高,分红率也不低。就在大家热议“红利新秩序”的时候,中国人寿悄悄又来一刀,继续减持。
这已经是第四次了,其中前三次合计套现超30亿元。如果这次减持顺利完成,中国人寿将正式退出杭州银行的股东名单。
高点清仓。让人不禁多想。
一、从深度绑定到悄然分手,中国人寿为什么“走了”?
先看背景:中国人寿是杭州银行IPO前的“老股东”,最初持股4.8%,后来几次减持,现在只剩不到0.7%。这几年每次减持,官方口径基本一致——资产配置需要。
听上去很理性,也很“保险”。但套现节奏却配合得刚刚好:
• 2021年减一次,赚了8.43亿;
• 2023年减一次,赚了14.29亿;
• 2024年再来一波,7.7亿落袋;
• 这次计划再清光剩下的5078万股,彻底“退场”。
这个节奏怎么看都不像是“减一点看看”,更像是“分批出货”。
尤其这两年银行板块在走红利行情,越是高股息、低估值,越被抱团。杭州银行还算是板块里的“优等生”,价格高了、分红勤了、转债也都转完了,大家都说:这是一家基本面没毛病、分红也够大方的银行。
那问题就来了:为什么中国人寿还是要走?
二、表面是“资产配置”,底下是“不想接这个锅”
险资的口袋里,是别人的钱,要求的是稳,流动性要有,收益也要讲。过去几年银行股跌得够惨,现在涨上来了,是不是说明逻辑变了?其实没有。
你可以理解为这波反弹只是一轮红利行情的短周期加速,而不是基本面反转。换句话说,高股息,是因为股价还不够贵,而不是因为银行真的香。
而这类红利行情,最适合谁?不是险资,而是公募基金、年金账户和短周期择时的机构。 险资要的,是长期、稳健、久期匹配。银行股的流动性、成长性、分红的持续性,都是问题。
尤其是险资背后还有负债成本的考量。银行股的年化回报率,再算上股息率,长期未必打得过固收+,还得看估值波动带来的波动成本。别忘了,险资投的是资产负债匹配模型,不是投机模型。这类位置不高、股息不错但增长没戏的资产,退出就是最优选择。
更直白点说:中国人寿不想当最后一棒。
三、“资产配置”是理由,也是遮羞布
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,是门精算学 + 心理战。
嘴上说的是:根据市场环境和资产久期进行动态配置优化。 实际操作是:不想扛估值波动,也看不到基本面逻辑,就趁行情好出货。
市场上总有人说,保险公司投资风格慢热、保守、不灵活。但你看这几次减持的节奏和价格,谁比中国人寿精准?
前两年低位不卖,等涨上去再一刀刀切,这种“定向减肥”式调仓,才是正经大机构的处理方式。不是不爱了,是性格不合;不是银行不行了,是你的分红和我的负债久期对不上了。
四、银行股涨了,但红利逻辑已经在走下坡路
有意思的是,中国人寿这边在走,市场那边还在喊着“红利为王”。有人甚至在喊:“今年中报银行将掀起中分浪潮,分红密集,股息率还能抬0.6个百分点。”
这话不假,但问题是:红利是救场工具,不是投资逻辑。
银行如果连分红都不肯给,没人会买。但是,如果一家公司只能靠高分红才能吸引人,那本质上已经是存量博弈。
更别说银行还存在摊薄效应。杭州银行刚完成150亿可转债转股,股本猛增,分红基数也跟着扩容,未来的分红率,还真不一定能守住现在这个水平。
所以这轮行情是怎么来的?说白了是A股其他板块估值太高,而银行又跌得太惨,外资、基金、散户、保险代理人,甚至很多转型做理财的寿险销售都跟着买银行ETF。但能不能守得住?真不好说。
红利虽然香,但太多人一起吃,就不够分了。
五、写在最后:中国人寿是最早来的,也是最早走的
在保险业,配置资产这件事从来不是追热点,而是防风险。
中国人寿这次清仓杭州银行,看上去像是错过红利行情,其实恰恰是他们不打算在这波行情上“恋战”。说得体面点,是“阶段性止盈”;说难听点,就是:我不陪你玩了。
保险资金的稳健,从来不是体现在不动,而是体现在不贪。
如果你是银行股的忠实信徒,可以继续拿着分红。 如果你是看趋势的人,这种时候,最好学学中国人寿,走得早一点。
因为能卖出的短线炒股配资,从来不是最没信心的那批人,而是最清醒的那批人。
2025-07-17
2025-07-16
2025-07-15
2025-07-14
2025-07-13
2025-07-12
2025-07-11
2025-07-10
2025-07-07
2025-07-05
2025-07-02
2025-06-30
2025-06-27
2025-06-24
2025-06-22